国际评价看特长,国内评价看总分,国际评价是去“文本化考试”,国内评价是“文本化考试”。我在国际教育会议上,多少人问我,总分有什么用?
——冯恩洪
“教育”,一直是家长们时刻关注的问题。那到底什么是教育呢?孩子应该接受怎样的教育呢?各种问题总是困扰着我们,直到贝小妮最近看到的
《中国名校长》访谈中关于我国著名教育专家冯恩洪(建平中学原校长)的访谈,阐述了他的观点和看法。不禁让我们陷入了沉思与反省。
在这里分享给各位家长,希望能够有所帮助。
国际评价看特长,国内评价看总分,国际评价是去文本化考试,国内评价是文本化考试。我在国际教育会议上,多少人问我,总分有什么用?
教育不应该总是在埋怨孩子有差异
总分第一的学生有潜能
总分倒数第一的学生也有强势智慧
冯恩洪反问道:学校该不该有个性?学校都没个性,老师哪来的个性?学校老师没个性,学生怎么能有个性?他说到:在建平学校,数学老师对学生提出的这道题说:
不止一种解法,你们注意到没有?
学生说,老师,我们的第六感觉这道题不止两种解法,老师注意到没有?但是我们现在讲不了,您让我们下课各组准备,明天我们回答老师这个问题,
结果老师认为会是“一题两解”,
惊讶的是,学生各组展示的是“一题八解”。最后下课以后他跟我讲:我今天彻底的服了,弟子不必不如师,师不必贤于弟子,这就叫“教学相长”。
所以我们教人,第一:人有差异,一娘生九子,连娘十条心,我们怎么面对差异。第二:人有潜能,总分第一的学生有潜能,总分倒数第一的学生也有强势智慧。我们教育该不该释放人的潜能呢?
很遗憾我们大多数现在是埋怨差异,压抑潜能。
校园不能没有朗朗的书声
校园也不能只有朗朗的书声
校园不能没有朗朗的书声,校园也不能只有朗朗的书生,终岁不闻丝竹声。因此要让学生在学校里能够产生激情,释放激情,他说到:1985年,我出任校长第一年,
我们出现了庆祝国庆通宵文化联欢,一直到今年(2021)9月30号晚上,从下午四点庆祝国庆,通宵联欢拉开序幕,一直到10月1号天亮6点通宵对我来讲是难受,
是忍受(因为我年纪大了)。但对孩子们来讲是享受。我们一个学校的活动,每年参加的人数逾万,历届校友都是这个时间返校,它变成令人羡慕的校园特色,
它不影响别的(学习)。我们的特点:该读书的时候,拼命的读书,该玩的时候,拼命的玩。只会读书不会玩是书呆子,只会玩不会读书,是花花公子。
我们这两个极端的情况,旗帜鲜明地同样反对。
伴随着该玩拼命的玩,我们的(学习)质量是越来越高的。1985年要我出任建平校长的时候,当时建平高考录取,北大是零,清华是零,复旦是零,交大是零,
我前两天参加2001届同学20年后再相会,2001届毕业生他们告诉我,这一届学生,被北大清华录取的是9个,被复旦大学录取的是95个,被上海交大录取的是78个,
被中国前10名大学录取的是毕业生总数的70%。所以(学习)质量搞上去,干嘛要死读书呢?
知识的应用比知识积累更重要
读书是为了什么?我们到目前的教育价值:读书是知识的积累,今天疫情之后是全球的经济萧条,我们又面临着世界格局的重大变化,我认为,也许这次疫情带来的各行各业的反思,
我们应该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价值。
我说一节课的价值仅仅为了知识的积累么?毫不客气的讲,国际上咱们的同行,已经更新了赛场,而我们自己还在旧跑道上拼命。教育不仅仅为了升学率,我们培养人,
这个“人”字一撇,要撇出中国人的脊梁,这一捺,要捺出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,否则哪来的疫苗来战胜眼前的病毒肆虐呢?
知识的积累是重要的,知识的应用比知识的积累意义更加深远。
今天课堂价值的缺失
就是20年后国民素质的缺失
我们很多学校忽略了一个核心问题,那就是:培养学生发现有价值问题的能力。我们看今天的社会,国人有本事的是:人家发明了我来改进,我来克隆,然后我优化,变成我的。
为什么国人0到1不行,1到99是人才辈出呢?说到底这跟我们教育课堂里压根就忽略了“培养学生发现有价值问题的能力”是分不开的。
我想起了当年我们走进(海南)向阳小学,那天教“司马光砸缸”,一年级6岁的小朋友,老师要各组同学阅读,你们有发现了有价值的问题吗?结果第一个问题就把我问懵了,“小朋友掉进缸里了,
其他小朋友都慌了,司马光也是小朋友,为什么司马光没慌?”,这一节课围绕司马光砸缸没有比“为什么司马光没慌”更有价值的问题了。
你会发现,孩子们从出生,问题提不完,我女儿三岁问我的第一个问题就是“爸爸为什么月亮是凉的太阳是热的”,我们把提不完问题的同学从小给限制住了,
到了高中、到了大学,老师让学生提问题但是学生提不出问题。一个民族没有好奇心,这个民族能走多远。所以我常说一句话:“今天的课堂价值就是20年后的公民素质。
今天课堂里忽略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,今天课堂价值的缺失,就是20年后国民素质的缺失。
教育就是上课
好课堂要创造缺陷美
什么是教育?教育就是上课,从每天早晨小学每天6节课,中学每天8节课,因此小学6年是7200节课,初中三年4800节课,高中三年4800节课,K12就是16800节课。因此一节课,我们的教学设计是不是先要搞清楚四个问题:
第一:在哪里?我的学生在哪里,我们的老师有一个共同特征就是:“胸中有书,目中无人”,不知道学生在哪里;第二:到哪里?40分钟、45分钟下课铃响,我的学生离开原点要到达的目的地是哪里;第三怎么到?第四到了吗?
教学设计就是在哪里-到哪里-怎么到-到了吗。
学生的新知识是100%都需要老师来教吗?我们如何分析一个新知识?不论是社会科学还是自然科学,它分两段。第一段我阅读了,读了书我就能收获新知识;第二我读了以后有障碍需要传道授业解惑的新知识。
前者,学生读了就能够自己收获的,为什么老师要讲呢?因此好课堂追求的是缺陷美,好课堂从来不追求完美,完美的不是高效课堂。当我们把这个问题解决了,释放的是学生潜能。
教育是一门学科
我探索的是教有常法
冯恩洪说到:我现在还是校长,还是法人代表。只不过我从魔都位移到古都。我抓教学设计,就是学生哪里搞清楚了,到哪里也清楚了,怎么到?这叫教学设计。要核心素养进课堂,教学本身就是科学的。
你一定听过一句话“教无定法”,我觉得“教无定法”的前提是“教有常法”,我们不能够跳过“常法”,来研究“教无定法”,“教有常法”“教无定法”“贵在得法”,应该三句话并存。
我花了十几年的时间,乐此不疲。我优化的是教育的“常法 ”先从“常法”做起,实现过程最优化,然后再淡出“常法”走进“教无定法”,我们跳跃了,这里是不该跳跃的。
我们不能站在昨天办教育
要站在未来办教育
我们的教育,说到底没有在与时俱进,全局性考虑的太少,所以它跟不上时代的发展。仔细想想,昨天的教材、昨天毕业的老师,面对今天的学生要适应10年以后的发展。
昨天、今天、明天本身就是矛盾。所以中国的教育,少数人站在昨天办教育,多数人站在今天办教育,很少有人跳出今天想到10年以后的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,站在未来办教育,
这是一个遗憾。所以不要用越来越瘦的自己,引领一个改革的发展,应该用变化的自己。
我每天自学一个小时,不读书是不行的, 我常常说一句话,想通大道理,做好小事情,想通大道理,才能办好眼前的教育。
如果不能延长生命的长度
那也可以拓展生命的宽度
青春不只是人生的一个阶段,而且是一种心态,有的人40岁他就老了,有的人80岁他还年轻。
看到这里,相信您已经有了自己的见解和答案,您是否还记得文中提到的两个问题?如果是你,会怎样回答呢?
1:司马光也是小朋友,为什么他没有慌?
2:为什么月亮是凉的,而太阳是热的?